
18世紀,工匠師將琺瑯畫在了懷表里,自此琺瑯就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鐘表藝術工藝,琺瑯盤也可以說是備受咱們國內表友喜愛,就因為除了好看這個根本因素存在,琺瑯在公元13-14世紀從阿拉伯地區(qū)傳入我國后,作為舶來品,讓工匠們融合了民族特色,中國也就有了做琺瑯藝術品的傳統(tǒng),所以看著會挺親切。
而且琺瑯工藝是純手工制作,手工對于珍惜的奢侈品來說,永遠要比機械做出來的更受藏家喜愛,那何況做琺瑯的過程長又難?,m瑯的常規(guī)工序需要先將硅酸、硼砂、硝石和鉛丹混合而成的無色玻璃質材料,加入金屬氧化物調色,以確?,m瑯色彩艷麗,再經(jīng)過粉碎和濕處理,制成釉漿,逐層悉心涂覆到金屬胎體上,入窯爐內經(jīng)以上的高溫焙燒,如此反復多次,直至表盤呈現(xiàn)出亮澤質感,才是做好了一塊琺瑯盤,而這個過程不光長,還難以控制,每次燒制時材質中都有出現(xiàn)裂縫、小氣泡、大沙眼的風險,一旦有瑕疵,那就代表琺瑯盤報廢了,所以做琺瑯,也是對工匠要求也極其高,需要工匠豐富的經(jīng)驗以及對溫度的熟練掌握。
原材料琺瑯粉末
今天跟大家聊琺瑯,也是因為上次在介紹雅典動偶的時候,捎帶聊了兩句琺瑯工藝,但又覺得對這么一個以琺瑯工藝聞名的品牌只簡單介紹,有點可惜,就可以詳細介紹一下他的琺瑯工藝。對于雅典來說,琺瑯是品牌相當引以為傲的,你打開雅典的官網(wǎng),找到制表工藝專業(yè)技能這一欄,一共就兩個欄目,一個是硅材質,硅可以說是現(xiàn)代雅典表的立命之本,剩下那個就是琺瑯。
復興琺瑯工藝
雅典的圣馬可藍
雅典燒琺瑯的起源,雖不及雅克德羅這種從18世紀就開始燒懷表,但雅典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同位于瑞士勒洛克的Donzé Cadrans SA琺瑯工坊合作了,并且做的很好,一下就做出了名堂,他們在80年代制作圣馬可系列琺瑯腕表,因為有一款特別漂亮的藍色琺瑯,還被稱之為圣馬可藍,對于雅典粉絲們來說,就如同天文三部曲一般,一個代表腕表在復雜功能上的復興,一個代表藝術工藝上的傳承,都很有特殊意義。
Donzé Cadrans SA琺瑯工坊
直到2011年,這家由琺瑯大師Francis Donzé在1972年所創(chuàng)著名的琺瑯工坊,由于家族因為經(jīng)營問題,打算放棄,雅典表就直接買下來了,納為旗下的一員。我原來看過報道,這家說只有8人的小工坊,運作模式也很獨立化,之前不光給雅典還有開云集團做琺瑯,還會開源去接其他腕表品牌的琺瑯盤訂單,比如百達翡麗、播威、朗海涅、卡地亞、愛馬仕和寶璣,不過最好的肯定都留給了雅典。
雅典掐絲琺瑯
大明火琺瑯
一上來咱們先看表友們最熟悉的大明火琺瑯,Grand Feu大明火一詞,就是表面意義,在把琺瑯粉末釉料均勻涂在黃銅胎后(雅典用的是銅胎),工匠還會在金屬面盤上涂抹易燃物質,放入高溫爐后,會瞬間燃燒產(chǎn)生明火。大明火的制作是需要反復燒制的,要知道每一次進爐都可能讓盤面出現(xiàn)裂痕和氣泡等瑕疵,從而導致報廢的風險增加,Donzé Cadrans也說過他們?yōu)榱司媲缶?,白琺瑯盤報廢率達到了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間,成品率并不高。